时间: 2025-04-21 04:58:29 | 作者: 电解铜设备
在全球纺织品行业中,中国无疑是最大的参与者和领导者,不仅在纺织品的生产上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还是最大的消费市场。然而,与其辉煌的生产和消费成就相对应的,是令人堪忧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率,仅为20%左右。全国人大代表、邵阳纺机副总经理吴继发在今年两会上提出,面对每年超过600万吨的废旧纺织品,国家亟须构建资源循环产业与废弃陈旧物资再利用的体系。
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中国年均产生的废旧纺织品量巨大,然而回收利用率却与与废旧聚酯瓶高达94%的回收率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数据不仅暴露出我国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不足,也表明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废旧纺织品的有效回收与再利用。
吴继发指出,当前废旧纺织品回收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宏观存量巨大而回收渠道又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的系统性布局,现有的回收网络往往是一种小作坊式的零散运作。这样导致资源整合度低,难以满足大规模再利用的生产需求。不仅如此,废旧纺织品的分类、消毒、收集与储存环节各自不一,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进而影响了最终回收质量。
在技术层面,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的全流程生产装备的缺失,也是这一行业面临的另一大瓶颈。例如,在识别和分拣环节,技术装备在国内尚处于空白,无能为力于高效分辨那些多组分混纺的材料,导致整体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异物例如金属纽扣和拉链的混杂,进一步影响了纤维的质量,也给设备的运行带来了困扰。
严峻的现实是,尽管国家已经对此出台了一些有关政策,但实际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吴继发强调,回收行业亟需更多实质性的政策激励,才能真正推动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他在提案中提出了四点建议,旨在为这项工作提供一个可实施的蓝图。
吴继发首先建议,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废旧制式服装”全国性回收网络。国家有关部门应与企业和事业单位及主要回收再生企业协作,构建“绿色制服回收再生减碳循环平台”,实施纺织品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通过平台交易,不仅为捐赠者和回收者赋予碳积分,还能与国家核证的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相对接,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吴继发提到国家需要组织完善回收体系,制定一系列的有关标准,从废旧纺织品的分类、分拣、再利用工艺,到再生产品的追溯性等每个方面都应有相应的规范。同时,要努力建立数字身份护照体系,保障废旧纺织品的再生、回收过程更加透明化,逐步提升其市场信任度。
第三,吴继发呼吁国家应加大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装备的投入支持,将关键环节如快速成分识别、高效分拣、多组分分离等技术纳入国家重大专项。这能够更好的降低企业在研发和应用示范中面临的风险,从而加快技术的突破与推广。
最后,吴继发认为,国家应增强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行业的财税和金融扶持力度。在税收方面,对该行业应提高税费优惠,有助于鼓励公司参与回收再利用的积极性。同时,建议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纳入金融惠企的“白名单”,以便享受更好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诚然,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是一个关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要议题。然而,提高回收利用率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宏观的政策制定到微观的实践落实,所有的环节的配合与合作将是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关键。希望未来我国能成功搭建起一个更为绿色、高效的纺织品经济体系,迎接可持续发展的新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